我们的共同家园|万物江西 生机勃勃

[明珠姐妹] 时间:2025-04-05 08:20:40 来源:一笑千金网 作者:徐杰 点击:194次

亲亲是对父母双亲的亲爱,是儒家思想所根植的宗法社会最为基础的核心之爱,也是儒家仁爱之情的生发之源。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基本路径,只有做到经常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完善自身修养。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我们的共同家园|万物江西 生机勃勃

这些睿智闪光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认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正在于他们丢掉了群众根基。(《孟子·尽心上》)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继承孟子教育思想,将孟子德育观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注重孟子仁义思想培育,启发人们积极向善、勇于奉献的道德行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心不仅是先天德性所在,更具有思考认知能力,在身体各部位中居于统帅地位。浩然之气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一致的。

孟子借鉴孔子血气三戒说的思想,以义来戒除血气中的欲望,继承并丰富其内涵,从而创立了浩然之气思想。借天命谈人事,将人的注意力引向自身道德修养。(《论语·八佾》)孔子认为,礼不在于奢侈铺张,而在于情感的真挚与诚敬,也就是内心之仁的彰显。

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细读《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孔子儒学中深蕴的温情,主要涉及家庭、社会与国家三个层面,其中家庭层面体现在与父母、兄弟的相处之道上。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独有的家哲学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仁者不是只懂得如何爱人,同时也是会厌恶那些可恶之人或不合乎礼的做法的。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因此,我们说仁是孔子儒学所建构的温情世界的奠基性概念。

我们的共同家园|万物江西 生机勃勃

熟悉《论语》的人都知道,儒学具有非常强烈的入世色彩。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子女应该怎么做呢?对此,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当乐师冕来见孔子的时候,孔子的言辞和行为都非常得体,及时提醒乐师小心台阶,帮助他顺利坐在席上,并且为他一一介绍参与接见的人员。(《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应把握合适的分寸,对于朋友的过失,要在充分尊重他的基础上善加劝导,如果他不听从,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自取其辱。

我们来看一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此方面的示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理想社会的图景是,老人能享受安乐的晚年生活,朋友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地交往,年轻人能够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关怀。若亲友之间的这种温情进一步推扩,会一直延续到亲友去世之后,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礼仪而保持下去。孔子对此发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深深叹息。

黄玉顺先生则接着蒙先生的情感儒学,建构了生活儒学体系,认为仁爱才是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在颜渊、季路侍这一章,孔子道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状态: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我们的共同家园|万物江西 生机勃勃

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孔子儒学的可亲近处,由此亲近儒学、理解儒学、热爱儒学、传播儒学。所以,这句话可以视为作为父亲的孔子对子女的要求,或者说是期望,体现出儿行千里父担忧的温情牵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此处着重探讨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管理者对待民众应该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本文以《论语》为依托,由一己之仁开始,层层推进,达至万事万物。比如李泽厚先生推重把仁的最后根基归结为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类学心理情感。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宪问》)孔子鲜明地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主张。家是人们行仁的最初场域,这里重点考察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孝道。

这不仅仅是遵守礼制的规定,更是孔子对残疾人的仁爱之心的自然流露。老人能安享晚年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子女孝养,朋友之间交往必须以诚信为本,社会各个层面对待年轻人要备加关心爱护,凡此种种,均与仁爱之心紧密相连。

(《论语·里仁》)当父母年事已高的时候,正是他们最需要陪伴的时候,这时作为子女最好不要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生活,以便更好地孝养父母,即使不得已要远离家乡,也要有一定的去处。礼为仁之外显,同时赋予了视听言动以温情,在温情世界的具体建构层面,只存有仁心是不够的,还需化为切实的仁行。

能够处理好与亲友之间的关系已实属不易,但对于圣贤而言,自然会有更大的格局与更高的境界。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孟子的仁政思想大抵发端于此。我们再举一则孔子谈论子女应该清楚地知道父母年龄的例子: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如此,我们便将孔子儒学所建构的温情世界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孔子的举动体现了他的仁爱万物之心,由是可将儒式温情扩展到极致,直至与万物为一体。

朋友如兄弟,对于朋友的亲人自然应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上文所谈及的儒家所倡导的祭祀之礼,亦可谓内心之仁的推扩与外显,是人与天地先祖相沟通,进而达至天人合一的生动实践。

其中有一次对樊迟问仁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此处师徒的问对中,孔子提出了爱人两字,体现出对仁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孔子儒学的温情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被视为是对孔子儒学重情传统的接续,而其具体建构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

孔子曾特别指出仁之容易求得: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指出,能够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皆合于礼就是仁。(《论语·子罕》)从众与违众之间体现出孔子对礼之真精神的坚守。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我们知道,孔子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弱冠,已无双亲。(《论语·雍也》)原宪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很高的俸禄,原宪觉得太多,不肯接受。

若将人心之仁进一步推扩,便会扩展至动物、植物,乃至万事万物上。大概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得那份子女对父母的情感。

此外,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儒学何以温暖世界的追问,尝试引导读者观察孔子儒学的不同面向,体悟儒学的真精神。孔子曾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他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但不能宽以待人,行礼时不严肃庄敬,参加丧礼时没有哀戚之情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责任编辑:蔡惠羽)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